01


前几天,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。


一个小女孩坐在车里,看着路边长到望不到头的队伍,一脸天真地问道:“爸爸,他们是在排队做核酸吗?”


车里的家长先是笑了,再耐心解释:“宝贝,现在不用做核酸啦”。


是的,不用做核酸了,新冠结束了。


刚刚过去的三年,已被载入史册。


在最新的历史书上,有这么一段话:


2020年伊始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。我国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、总体战、阻击战,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,铸就了生命至上、举国同心、舍生忘死、尊重科学、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。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1张


简简单单125个字,概括了百感交集的三年时光。


那段往事,尘封为历史。


有时候看到街上热闹繁忙的人们,好似从未发生过一般。


直到我那天刷到一个话题——


#疫情遗迹#:你那里的核酸亭变成了什么样子?


有人在话题下面骄傲回复:变成阅读分享小站,文字也许是最后才会消失的。


也有人自我调侃:跟我一样,废了。


但更多的是在认认真真的分享和回答问题。


从话题的分享中,我窥见了一段历史。


也看到了生机勃勃的现在与充满可能的未来。


02


亚运青年v站


在杭州,很多核酸亭摇身一变成为了“亚运青年V站”。


这里有矿泉水、充电宝、爱心伞、应急药品应有尽有。


最重要的是,还有志愿者“坐镇”科普亚运知识。


扑面而来的亚运氛围,活力满满。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2张

 


一间学吧自习室

浙江安吉,路边惊现精致的自习室。


走进仔细一看,是被改造的核酸亭。


取名“一间学吧”,格子间置于树荫下。


有人在这读书,有人来这刷题...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3张

 


环卫工/骑手休息室


大部分地方的核酸亭改造,都以人文关怀为主。


尤其是夏天,那些室外作业的工人,急需一个歇脚处。


这不,休息亭里空调,桌椅,矿泉水一应俱全。累了还能在这眯一会。


外卖小哥聚在这里还能互相问候:“今天送了几单?”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4张

 


咖啡馆


拆开两面窗,窗边摆上一排高脚凳。


撑起一块遮阳布,小小的咖啡馆就支起来了。


打工人完美的栖息地,这不就来了吗?


手捧咖啡,高喊打工人的口号:“咖啡哪有生活苦啊”。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5张

 


移动母婴室


或者,不止是为了打工人,为了学生。


这些废弃的核酸亭还能为女性做些什么?


有人提议,那就把她变成移动的母婴室吧:关爱母婴,呵护健康。


可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。


但有时候一丝温暖,能抵万里寒霜。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6张

 


便民服务点


这里有退烧药、感冒药、止咳药。


还有矿泉水,米面,还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。


水自取。


其他物品,出示身份证免费领取。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7张

 


微型消防站


有人文关怀,自然也少不了城市建设。


看来自长沙市参赛的作品:“微型消防站”。


里面消防应急包、消防战斗服、干粉灭火器、消防帽、灭火毯等消防救援物资。


预防火灾,也方便救援。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8张

 


儿童绘本借阅室


山西太原的作品:儿童阅读小屋。


简单重新翻新了一下,就变成了借阅室。


100多本绘本和故事书,供小孩随时借阅。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9张

 


市集摊位


改造后的核酸亭流入市场的也不少。


比如苏州一地方就把核酸亭改成市集摊位。


招牌一搭,灯笼一挂,年货一摆。


相连几个摊位,串出一个小集市。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10张

 


平价理发店


南昌政府向市民征求建议。


最后投票得出,把核酸亭改造成免费的理发店。


方便出行不便的老人,还找来理发师免费理发。


如果老人无法下楼,理发师还会安排时间上门服务。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11张

 

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创意设计。


还有核酸亭改成了体彩站,棋牌室,早餐铺,报刊亭,政务室...


更有甚者,有地方还不服输,在核酸亭边贴出——


“升级改造中,敬请期待”。


03


看到这么多被改造的核酸亭,我仿佛看到了时代的印记——


被遗忘的报刊亭。


那个储藏着城市温度的小亭子,好像回来了。


核酸亭改造的小屋也不例外,粉红色的母婴室,红色的报刊亭,花花绿绿的小书屋,都让每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,更有生气。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12张


但是变身之后的核酸亭,又不只是温度。


各式各样的小亭子,装进了万千种人生。


透过小窗,青春洋溢的少年正在埋头苦读。


炎炎夏天,那些为了生活奔波的成年人正在此处歇脚。


有可爱的小姑娘路过亭子买下一个可爱的耳坠,手舞足蹈地回家。


有人循着推荐可以找来,在亭下点下一杯咖啡。


悠闲的老年人相约聚在此处打牌打发时间。


被生活挫败的中年人来到此处,安静地翻开一本书...


从窗边窥进去,年少与年老,匆忙与奔波,汇成了人生的一道缩影。


它不只是温暖,更是换了一种方式承载着历史。


那些“废弃”的核酸亭,最后去哪了?  第13张


我看完网友分享出来的这些改造的核酸亭,感觉它们好像在跟我们说一件事:


那被迫停滞的三年,将从这里,重新出发。


是的,那曾经是一批我们不敢相认,避之不及的核酸采样亭。


而现在,它们升级归来,点缀着城市的每个角落。


网上一位网友总结得特别戳人:


这些核酸亭感觉像在与伤痕共处,没有回避。


而是在我们的存在中生长出了更温和柔软的东西!


我想,这种温和柔软的东西,不仅是人文关怀,不仅是城市温度。


更是我们愈加珍惜当下,珍惜身边人的能力。


以及更加勇敢地迈向未来,拥抱未来的生命力。

来源:原来是柒公子